本 會 公 告NEWS
The SHINE Framework
Fostering Resilience and Growth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
各位夥伴,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的長年合作講師──何敏賢教授──近期出版了新書,值得大家關注與推薦。
何教授曾於2013至2017年間,連續六年在擔任香港大學心理系教授期間,撥冗來台主持「創傷後成長」與「正向心理學」相關工作坊。2018年,他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期間,特別安排來台灣和信醫院駐診一個月,進行臨床教學。2024年他亦再次來台訪問一週,持續給予我們專業指導與寶貴建議。
何教授過去的講座,常以其深厚的認知行為學派背景,結合正向心理學的最新發展,協助我們推展癌症病人的希望導向介入(hope-based intervention)。同時,也為臨床工作繁重的護理師與個案管理師,設計出「First-aid CBT」,讓簡短的心理回應,如同貼上「OK繃」一般,能迅速止住病人的情緒出血。
正向心理學的應用,並非只是向病人灌輸希望或要他們「想開一點」。心理腫瘤學創始人Jimmie Holland就曾提出「正向思考的暴政(The tyranny of positive thinking)」,提醒我們若僅一味鼓勵病人,卻忽略其真實的負向情緒,將難以達到真正的同理與陪伴。
本學會長期推動的溝通訓練課程——SHARE model,其中最重視的RE(Reassura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),亦強調再保證與情緒支持不該是虛假的安慰,而是基於真實理解與尊重的回應。
從研究角度來看,我們的研究團隊曾與何教授合作,進行為期十年的台灣乳癌病人追蹤研究。結果發現,儘管在Mini-MAC量表上具奮戰精神(Fighting spirit)的病人預後相對較佳,部分病人亦展現出創傷後成長(Post-traumatic growth);然而,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要求所有病人在面對癌症創傷後,都必須堅強或努力成長。
對於癌症病人,乃至於所有經歷創傷與壓力的個案,如何覺察其微妙的情緒雙軌變化,並以正向心理學觀點適切介入,協助其重新建構對未來的期待,並增進其自我調節能力,何教授根據多年臨床與研究經驗,發展出「SHINE model」。這套模式已在書中詳實介紹,不僅內容系統、實用清晰,操作方法亦具可行性。
本書約一百餘頁,售價一千出頭,也有PDF電子書版本可供選購,方便閱讀與筆記。非常值得大家推薦圖書館採購,或作為臨床與教學的參考資料。
線上購買連結:購買《The SHINE Framework》